因个人失误泄露了信息谁来买单?这起合同纠纷案例你怎么看?
2023-05-06 13:21:05 来源:品牌时报网
因个人失误泄露了信息谁来买单?
电子银行业务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信息安全、自身防范越来越重要。
这起合同纠纷案例你怎么看?
法官发现张某是通过某银行的手机银行申请了个人消费贷款10万余元,双方在线确认了贷款合同,合同中就借款金额、期限、利率等事项进行了详细的约定。而张某作为借款人申请贷款时必须操作的前置流程有下载银行的手机APP、输入签约手机号、输入动态密码、填写申请人信息等,其中填写申请人信息时必须填写申请人姓名、身份证号码,之后还要绑定放款/还款卡号。贷款申请过程中还需输入发送至签约手机号的验证码、动态密码,并且会收到“请勿将验证码泄露他人。如非本人操作,请忽略”“请勿泄露短信动态密码”的短信提示。以上申请贷款的流程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贷款的申请、审核至最后放款也有时间差,实际拿到款项至少需要两天的时间。经过耐心仔细询问,最终张某坦言,其与案外人王某先前就认识,王某多次向他借钱并说情,碍于面子,他答应了王某的要求,并逐步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动态密码、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告诉了王某。
至此,案情可谓泾渭分明,但张某还是认为这笔贷款应该由贷款的实际使用人王某来偿还,经法庭多次释明,他仍不愿意在法庭的主持下调解。最终,法院认定银行设定的电子银行贷款流程符合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银行依据张某账户指令对贷款申请审批发放后,双方之间的借款合同成立并生效。银行是经客户有效验证确认后实施交易行为,在交易过程中尽到了交易安全保障义务。故法院判决张某向银行偿还欠款10万余元。判决作出后,张某并未上诉,且在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向银行清偿了所有贷款本息,以实际行动表示了对法院判决的信服。
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大数据及智能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银行的各项业务当中,电子银行业务越来越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捷。而电子银行业务中提供的是离柜服务,银行只需根据相对方在交易行为中所提供的电子信息来识别并确认客户身份,即银行确认客户各项业务指令的方式实为签约手机号、银行卡号、动态密码及短信验证码等私密信息,此时个人信息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各大银行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积极保障客户信息的安全,但是银行不可能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监控,所以信息安全、自身防范最关键,要时刻保持清醒警戒的意识,保护好个人的重要私密信息,如果因个人失误泄露了私密信息,导致不良后果发生,银行是不会为个人行为买单的。